73年曾志想回军队, 毛主席给出两个选择, 汪东兴: 来北京不工作了
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5:21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曾志是湖南宜章县首位女性共产党员,后来担任中组部副部长,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女战士。1928年4月,她随朱德、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前往井冈山,由此开启了她与毛泽东的长期交往历程。

曾志以敢于直接反驳毛泽东而闻名,她是为数不多敢于在毛泽东面前表达不同意见的女性之一。

在动荡的时期,曾志受到牵连。1973年,她希望重返军队,毛主席对此提出了两个选项。汪东兴后来提到,如果她来北京,就不必再工作。那么,毛主席具体给了她哪两个选择?

曾志与毛泽东的友谊始于井冈山时期,两人关系一直非常亲密。初次相遇时,毛泽东的幽默风趣就让曾志记忆深刻。

在井冈山革命阶段,朱德与毛泽东会师后,曾志随同第七师主力部队一同进驻井冈山根据地。

1928年8月,曾志和蔡协民正在休息,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大声呼喊蔡协民的名字。他们出去一看,发现是毛泽东。

他刚进门,目光立刻落在了曾志身上。带着玩笑的口吻,他调侃道:“哎哟,这不是金屋藏娇吗?老蔡,你可真有福气。”

初次见到毛泽东时,曾志对他的印象是幽默风趣,且毫无架子,给人亲切感。在井冈山那段日子里,她和毛泽东的友谊日益加深。同时,曾志与贺子珍也走得很近,两家人因此时常私下互动。

曾志与毛泽东私交甚笃,但两人之间也曾产生过矛盾,她甚至直接与毛泽东发生过争执。

1929年11月,贺子珍因怀孕无法随军行动,毛泽东便找到曾志,希望她能帮忙照顾贺子珍。曾志误以为是要她放下工作专门去照料,性格直率的她立刻反驳:“我也有自己的任务,哪有空去管她生孩子的事!”

毛泽东并未详细说明,只是高声强调需要曾志负责照料。曾志坚定地拒绝了这一要求,她回应道:“作为党的干部,我有大量工作任务要处理,怎么可能整天去照顾她?”

毛泽东意识到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,便放缓了语调,解释道只需在空闲时对她稍加关心即可。

曾志性格刚强,但特别看重情谊。她意识到自己误会了,但没多做解释。她与贺子珍关系亲密,两人同吃同住,怎么可能不关心对方?

性格耿直的曾志,在党内以直言不讳著称,她曾多次公开与毛泽东发生争执,甚至两次在重要场合对毛泽东进行出其不意的质疑。

在井冈山时期,士兵们的伙食条件十分艰苦,大家普遍猜测毛泽东的饮食应该与他们不同。曾志对此感到好奇,便在用餐时间两次直接进入毛泽东的住所,观察他家的餐食情况。

经过两次亲眼目睹,我发现毛泽东的伙食与普通士兵毫无差别。这一事实让我确信,他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,在饮食和衣着方面没有任何特殊待遇。这种平等的生活方式,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与基层官兵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奋斗的精神。

曾志后来从井冈山调往福建任职。经过长时间分别,两人在延安重逢。抵达延安后,曾志立即给毛泽东写信,希望安排会面。

毛泽东在回信中写道:“曾志同志,收到你的信让我非常开心。明天你直接过来,我会安排中组部派人去接你,咱们见面后再好好聊聊。”

次日,毛泽东一见到曾志,就热情地握住她的手,亲切地迎接她,并关心地询问她这些年的生活状况。面对毛主席如同大哥般的关心,曾志深受感动,她像对亲哥哥一样,将自己这些年经历的艰辛和困难一一倾诉。

临走前,她向毛泽东表达了想去马列学院深造的愿望。这次延安之行,她希望能有机会进入学院系统学习。

毛泽东对曾志的思想觉悟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两人之间长达五十多年的革命情谊,使得毛泽东在个人事务上也愿意向曾志倾诉。这种深厚的信任关系,源于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共同经历和相互理解。曾志作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,不仅在革命事业上给予支持,在私事上也成为了毛泽东信赖的倾诉对象。这种特殊的关系,体现了革命同志之间超越一般友谊的深厚情谊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曾志去拜访毛泽东,发现他大热天还穿着一条破旧的毛裤,便好奇地问他是不是腿脚不舒服。毛泽东苦笑着解释,不是身体有问题,而是因为他的体型特殊,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线裤,只能继续穿毛裤。

曾志提议说,要不要在广州的针织厂给他定制两套衣服?毛泽东欣然同意,并回应道:“行,那就麻烦你了。不过费用我自己来,我有稿费。”

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,曾志偶遇多年未见的贺子珍。毛泽东得知此事后,向曾志表达了自己想与贺子珍见面的意愿。这种极为私密的事情,毛泽东选择向曾志倾诉,充分体现了他对曾志的信任。

此后,曾志经常去探望独居的贺子珍。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,早已超越了言语的界限。他们的交往,体现了真挚而纯粹的友谊,这份情谊无需多言,彼此心照不宣。曾志的关心和陪伴,为贺子珍的孤寂生活带来了温暖与慰藉。

陶铸遭遇变故后,曾志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。面对这样的生活转折,她毫无怨言,反而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本分的农民。

1972年,曾志在结束了两年的劳动后,计划前往陕西临潼。她原本以为,由于周总理的批准让她调回北方,她的生活状况将会有所改善,命运也将迎来新的转折。

然而,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她的意料。

经过组织审查,党组织重新确认了她的党员身份和职务关系,并安排她到兰州军区的高干休养所任职。

曾志在临潼住了将近一年,发现她的组织关系、工资、医疗和物资供应分散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处理,这让她觉得特别麻烦。她认为这些事务应该统一由干休所来管理,但有个前提条件:她得先转为军人身份。不过,这个转变并不容易实现。

曾志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申请,表达了她希望重返部队的意愿。随后,毛主席回复了两个选项:若她选择留在西安,省委将为她安排职位;若不愿,则可调回北京。

1973年3月8日,曾志一家在山西省委刘秘书的陪同下启程前往北京。抵达北京后不久,汪东兴与曾志进行了交谈,明确表示:“既然到了北京,就不要再参与工作了,按离休处理,生活费用由中组部负责。”曾志对此表示同意。

汪东兴指示下属为她准备约六间住所,办理北京医院的医疗证件,并安排一名专职服务人员。

曾志对毛泽东和周恩来为她所做的安排深表感谢。她认为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两位领导人对她的关心和信任,也为她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。曾志对此感到非常感激,并将这份感激之情铭记于心。

1983年,曾志卸任后搬进了南长街的一个四合院,和中南海只隔着一堵墙。退下来的她,一心想过普通日子,对物质条件看得很淡。

因此,她选择将住所迁至偏远的万寿路。在80年代,那片区域几乎没有像样的建筑,与曾志的四合院相比,条件显得相当简陋。

这个地方紧挨着天安门,住的房子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地位。不过,家里人都很体谅老太太的心意,就顺着她的意思安排了。

这位历经战火洗礼、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杰出女性,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态度,从不追求个人荣誉。她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,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。